我國目前的城市垃圾處理現狀令人堪憂。我國城市垃圾排放量大致以每年9%-10%的速度遞增。然而隨著城市社會生活的日益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擴建等導致的垃圾排放量會越來越大,因此,政府與公眾對關乎自身生活質量的垃圾處理問題的關注度也日益提高。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城市垃圾嚴重制約了社會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頻繁發生的污染事故,破壞環境的現象,給我國的環境承載力帶來了很大的壓力。因此,現階段我們必須要認清我國城市垃圾處理的現狀,盡快找出解決這類問題的對策。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生活垃圾的產生呈現巨大的快速增長態勢,城市垃圾處理成為我國絕大部分城市面臨的個難題。據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2010年統計,我國年產生垃圾總量近10億噸,其中生活垃圾總量近4億噸。超過三分之一的城市的垃圾容量和處理能力已經飽和。垃圾圍城、異地偷倒垃圾的新聞經常見諸報端。垃圾分類回收不力、廢棄物的隨意丟棄、缺乏制度管理及獎懲機制、居民垃圾分類意識不足等是影響垃圾處理的重要因素。
我國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垃圾收集還處于混合收集狀態各個居民區或公共場所放置一定數量的垃圾桶,居民每天將生活中產生的垃圾通過塑料袋放入垃圾桶,環衛部門將垃圾清理裝車送入垃圾中轉站,再送入垃圾處理公司進行分揀、焚燒或掩埋。這種收集方式簡便易行,對設施和管理要求較低,被大多數城市廣泛采用。
但這種垃圾分類方式的弊端也是明顯的:里面富集了很多可回收垃圾以及不可分解垃圾,增加了后續垃圾處理難度和成本。盡管在垃圾收集過程中部分環衛工人甚至從“拾荒大軍”中分離了部分具有經濟價值的垃圾比如易拉罐、塑料、報紙等,但廢電池、玻璃、生物垃圾等大量具有資源價值的垃圾不在廢品回收之列。因此,不是真正的垃圾分類,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源化、減量化的目標。
2000年,國家建設部將北京、上海等8個城市列為“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試點城市”,青島等城市也相繼推行拉扱分類收集試點,探索分垃圾類垃圾推進辦法、營造分類垃圾生活習慣,打造公眾參與氛圍,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缺乏宣傳以及配套設施跟進不力、獎懲措施不明確等原因,削弱了垃圾分類效果。